许仁忠: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 我生活中的繁琐小事(297)

(续)第十七篇 赤橙黄绿青蓝紫——我生活中的繁琐小事

另一个朋友群体便真有点下里巴人的草根味道了,那是本世纪第一个10年我所结交的一批装修工人,有木工电工漆工主要是泥工。认识他们主要还是自己装修房子的需要,不是自己住的房子,是改建的一批出租房。他们中的不少人是在桥头装修工人劳务市场上认识的,当然也有他们相互推荐之后认识的,所以一开始是雇佣的劳务关系,但在过程中他们的实在直爽和我的众生平等理念,让我们最终成为了特别聊得起来的朋友,有的还成了我技术上的师傅。我和他们的关系是真正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平等基础上的,这些有着特殊技术的手艺人,其实有着各自的人生经历,与他们的交流交往可以窥视到社会底层民众的喜怒哀乐。把他们作为一个群体来看,这批劳力者有着质朴实在的天性,他们有着像农民一样的“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十分纯洁和基础的私有观念,其实他们本身就来自农村就是农民。

在这种大家都共同遵守的“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私有财产理念下,我和他们相处得十分友好,这也是他们会相互推荐给我介绍更多的装修工人的主要原因,当然他们也认为像许老师这样的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能与他们这样平等的交流交往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我与他们的交流包括共同商量我那些房子如何改造修建装修,因为有不少的装修方案都是由他们建议出来的,所以双方在劳动报酬上经常都是洽谈的十分合情合理,所谓合情合理就是他们得到了他们想要的该要的,我也是恰如其分地付出了我该付出的,这种过程和结果往往使得我们双方都很愉悦。当然交流中也有他们各自的生活,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我也尽量的帮他们解决,比如我曾经帮助一位泥工解决了他的女儿在住家附近上小学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他看来很难办,如果办不了要交好几千元的费用,而在我这边却是举手之劳的事情,所以我帮他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他们一家人是千恩万谢的向我表示感谢。

交流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向他们学习,我一直对这种劳力的技术工作比较感兴趣,刚开始的时候是我给他们打打下手,起初他们还不大好意思使唤我,后来发现许老师特别的平易近人,并且对他们所做的技术活也特别感兴趣,于是在打下手的过程中有点边做边教的味道了。当然从我这边来讲,要想学得一点东西就得有学生的味道,所以对有些关键的技术问题我也是不耻下问,这些师傅们看我如此认真,也就不吝赐教了。与这批民工朋友打交道最爽的感觉是说话做事不必太转弯抹角,他们质朴的天性最喜欢你直来直往,这同我打交道的另外几批知识分子朋友是有很大差异的,与他们的交往中我也得到了自己十分想往和追求的那种朴实的欢乐。

与这批下里巴人般的民工打交道的同时,我在西南财经大学的教学中还有一帮阳春白雪的教授学者朋友,二个极端的不同交往交流感受让人享受着不同的乐趣。在西南财经大学任教几十年,老师或者说老师群体朋友其实是不少的,包括教研室的老师系上的老师学院的老师,不同学院的老师朋友也很多,为何单独提到这个教授学者群体呢?因为这个教授学者群体来自于四川大学四川省社科院不同的教学科研单位,大家为了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开始的通识教育课程《科学技术史》从不同地方聚集在一起,大家都是教授学者地位的高级知识分子,为了一门课程集合在一起自然另有一份乐趣。我当时因为各种很特殊的原因,成了这门课程的负责人,所以与大家沟通交流的机会相对就多了一些。

与这些教授学者朋友交往的时间,正好和那批装修工人朋友交往的时间平行,两个反差极大的朋友群体无论是交流内容还是沟通方式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客观的说是有相当的层次差异,而我在同这两个极端的群体交往中享受着难能得到的不同乐趣。有一个共同点是这两个群体中的朋友在某个意义上来讲都是我的老师,装修工师傅们成为我技术上的指点人前面已经说到,至于这批教授学者朋友,他们在《科学技术史》这门课程某些内容上是我的先生。讲授《科学技术史》在自然科学的内容与史实上我有着优势,因为我的专业是数学,“数理不分家”让我对这些自然科学的内容和史实在讲授上有自我的特点。

但《科学技术史》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的内容是哲学,物理学最早就被称为自然哲学,牛顿的那部物理学巨著就叫《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自然科学的哲学原理的方面,我这个数学老师还是有相当的欠缺的,而这些专长哲学研究的教授学者朋友,很自然的就成了我经常要请教的先生,所以也很感谢这门课程,它让我在知识结构的完善和补充上有这么好的机会,能够在共同教学的时候有这么一批良师益友。这门课程从2006年开始,我一直担任课程负责人到2012年,长达六、七年的时间中,我们这批大家都是教授学者的高级知识分子,在交往中的聊天沟通交流不仅让人感到十分有趣,更是让人感到身心愉悦。

想要说到的另一批知识分子群体朋友,是我在民办高校担任院长的十年中所结交的老师朋友们,她们实际上是我在那十年工作中对我支持和帮助极大的中坚。这批教师群体朋友,尽管我们的交流沟通十分通畅,但其实相互之间的差异还是极大的。首先是年龄,这是我的一批年轻朋友,我与她们交往的时候她们大致在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年龄几乎小了我一半,是我事实上的忘年交朋友,在与她们的沟通交流聊天中,我最大的享受是好像我也年轻了。虽然有年龄上的如此差异,但我与她们的聊天交流丝毫也感受不到这种差异,当然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和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工作目标,就是把我们所在的民办高等学校办好,让民办高校的学子们能在条件并不算特别好的学校中学到更多更好的知识。

除了年龄之外,我与她们之间的更大的差异在于各自的身份,我其实是她们的领导并且是最高领导,作为民办高校院长的我,在民办高校那种机制中,对她们这些老师下属们几乎有着绝对的管理权利,比较庆幸的是这种身份上的极大差异,并没有影响到我与她们的沟通交流,这种沟通交流不是上下级之间的,而是朋友之间的。民办高等院校的工作环境并不是很好,从某个意义上来讲甚至可以说是比较差,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使我和她们的沟通有了良好的坚实基础,当年我和她们的聊天中,更多的话题是如何共同努力去改善这种不算太好的办学条件,让我们的学生们能够尽量地学习到更多更好的知识和技能。

关于聊天的事情写了那么多文字,自己归纳总结起来,我与朋友们的聊天有这么一些特点。一是针对性,我比较善于在聊天的过程中发现或者说捕捉到对方所思所想,这使得我们聊天的话题与范围既广泛又集中,这样聊天的氛围对双方来讲都是愉悦的,进行下去也比较容易。当然能做到这一点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个人还是不谦虚的说这也许是我的一种天赋吧,但在聊天交流中集中精力注意聆听对方的讲话,从他的语言中分析思考到他的所思所想也是很必要和重要的。二是聊天对象的广泛性,我聊天对象的范围很广,最主要是观念上有“人皆平等”的理念,这个理念除了让我没有对聊天对象有刻意的选择外,它也使我能在聊天的时候和各种身份各种背景的朋友都能很坦率真挚。聊天对象中既有教授学者高级知识分子,也有劳力的装修工清洁工炊事员,有身居一定位置掌握相当权力的领导,也有与我一样无欲无求的布衣。

聊天是沟通交流很重要的介质与手段,我这辈子在一些方面小有成就,从方法的角度来讲我认为善于聊天是我有一定收获和成绩的基础和保障,所以用了相当的篇幅记叙了我的聊天的特点。其实能够取得这些收获和成就,我自己认为还有一条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我不是一个只动口不动手的人,我很身体力行的喜欢做具体的事情,对去做并且做好一件具体的事情,我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追求和欲望,对每一桩具体的事情,它肯定有该有的功利的所得在驱使我去努力和争取,但它更有那种完成一桩具体事情的过程美妙在吸引我投入和践行。在回顾自己几十年人生经历的时候,甚至觉得自己能够取得一些收获和成就,除了有一些大的宏观的审时度势因素外,更多的还跟自己喜欢去做具体事情密切相关。

(未完待续)


我的更多文章:

No post found!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