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学耕的《枯荷的思考》系列,试图通过“枯荷”这一意象,探索对生命、哲学、时间流逝等问题的思考。
中国人爱荷,一般喜爱的是鲜美欲滴的荷花,因其美丽高洁。在中国文化中,荷花象征着纯洁和启迪,而枯荷则常常象征着衰败、凋零,与大众的审美趣味相去甚远。然而,文人雅士却常常借助枯荷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枯荷自带的“残美”与“凄美”,不仅能够打动人心,也能激发人们对内心复杂情感的共鸣。
在辜学耕的作品中,,枯荷不仅仅是自然物象的简单描绘,而是生命循环与精神升华的象征。画中的枯荷被赋予了时间与生命的意义,表现了从繁茂到凋零的自然过程,同时也隐喻着人类精神的历程。
辜学耕通过极具表现力的笔触、色彩和抽象的构图,充分表现了枯荷的内在张力。他并不拘泥于对荷叶的形象再现,而是通过情感化的表现手法赋予枯荷生命的律动与情感。那些时而细腻,时而粗犷,时而自由潇洒,时而婉转缠绵的笔法和色彩,构建出了自由且充满张力的画面空间。
在辜学耕《枯荷的思考》系列中,两个重要的子系列——“生活的思考”和“哲学的思考”尤为突出。它们不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更承载了对生命、死亡、超越的深刻思考。辜学耕通过对枯荷的抽象描绘,引导观者探索生与死、结构与混沌、形式与解体之间超越感官现实的复杂关系。
在“生活的思考”系列中,辜学耕探讨了生活中生命的脆弱与美好。橙色、黄色和绿色的明亮色彩与枯萎的荷花形成了鲜明对比。厚重的油彩不仅赋予作品强烈的质感,也带来了情感深度。荷花茎的线条与背景空间交织体现了生命力与衰败之间的竞争和紧张关系。画面富有动态感,却戏剧性地仿佛在瞬间静止,徘徊于生与死的边缘。
而在“哲学的思考”系列中,艺术家的探索通过思考上升到抽象的层面。黑白对比的强烈使用,配合复杂且细腻的色彩变化,揭示了人类存在中的种种内在矛盾与挣扎。枯萎的荷花不仅象征着生命的脆弱,更通过它们不懈的演变传递出人类在精神上的坚韧和执着,以及对存在本质的深刻追问。画面中的黑色骨架般的形态与明亮动荡的背景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无声的挣扎的无声挣扎和坚韧,呼应了关于生命无常与终结的哲学主题。
辜学耕对结构与形式的处理的反映了他对抽象艺术的深入理解。与“生活的思考”相比,“哲学的思考”画面里的线条、形状、色彩更加简洁明晰,结构更加概括有力。,植物的形态逐渐融入到抽象的笔触中,仿佛从具象的现实进入了象征性的精神世界。这种转变不仅是形式上的,也是物质现实向哲学思索的转化。
这些作品中极具表现力的笔触和大胆的色彩运用,加上油画厚涂技巧所带来的丰富质感,让画面充满力量与情感张力。观者通过视觉,不仅能感受到油彩的重量与质感,还能通过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感受到那种深入人心的情感共鸣。辜学耕在这些作品中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泼洒自由和西方现代艺术的抽象表现主义结合,既承载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展现了现代艺术的开放性思维。
辜学耕的《枯荷的思考》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体验,更是一场审美意识上的深刻探讨。人们对美的理解随着理性化的过程,逐渐超越了对表面“美”的简单追求。那些能够流传千古的艺术作品——无论是美术、音乐、戏剧,还是文学作品,往往都带有悲剧的色彩。这种审美的深度不仅是对美好事物的欣赏,更是人类对复杂情感和精神冲突的共鸣与理解。正是在这种感知和共鸣中,艺术作品获得了升华。
辜学耕的枯荷系列,正是这种深入审美探索的典范。虽然荷在许多文化中象征纯洁与启迪,那些美轮美奂的荷花虽然在视觉上可以美得无懈可击,却往往缺少在更深层次引起思想共鸣的感染力。辜学耕的《枯荷的思考》不仅仅是一场关于荷衰败的视觉演绎,更是一场对美与哲学的深刻探讨。在这些作品中,枯荷虽然也象征着生命的凋零与无常,然而艺术家并没有停留在对死亡和终结的简单描述,而是通过对比和冲突,赋予了枯荷一种独特的“凄美”,让人们在凋零、死亡与消失中体验到新生、希望和再生的期盼。枯荷不再仅仅是生命结束的象征,而是承载了生命的延续与循环。
枯菏—生活的思考
枯荷=哲学的思考
其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