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在正常的心电图上,哪一些时间段处于等电位状态呢?
很明显有三段:TP 段、ST 段和 PR 段,这三段时间绝大多数心肌细胞都在休息,正常情况下应该在等电位线上。
另外,我们很容易理解 P 波的起点和下一个 P 波起点组成的连线 PP 连线;QRS 波的起点和下一个 QRS 波起点组成的连线 QQ 连线在正常情况下也处于等电位线高度。这样我们可以找到 5 条线段处于等电位线上。既然 ST 段发生了改变,那么可以拿来与之比较的等电位线只剩下四段。我们首先选择 TP 段,这个很容易理解,晚上睡觉时间最长,又相对稳定。
但是 TP 段是我们正常人的心率储备时间,当心率增快时 TP 段经常会变短甚至消失,这个时候我们拿哪一段做替代呢?如果 TP 段消失,自然我们也就不能准确定位 P 波的起点了,所以 PP 连线出竞争。可选择只有两段 PR 段,和 QQ 连线。
等等,眼尖的读者可能考虑到了,前面没有介绍 PR 段,既然心室肌细胞们一起除极形成 QRS 波,而后一起复极形成 T 波,那么心房肌细胞一起除极形成 P 波,它们是不是也要一起复极呢?
完全正确,心房肌复极会形成Ta波,有时会影响 PR 段甚至是 QRS 波的基线,只不过它们大多数情况下很微弱,不会造成太明显影响,所以勉强算它合格。
所以一般来说我们先选择 QQ 连线,而后才是用 PR 段作为与 ST 段比较的等电位线。我们可以借助第一张图复习一下心电图各部分名称。
二、选择 ST 段测量点
选择好了等电位线,那么下一个问题:我们如何选择 ST 段。
ST 段抬高和压低并不一定都是水平的,在压低的时候它可以呈水平状,也可以呈下斜状和上斜状,甚至可能是弧形的。ST 段上抬的时候形状更加多变,可以呈水平上抬、弓背向上抬高、弓背向下抬高,有时候干脆和 T 波融合在一起找不到 ST 段了。
所以你要把 ST 段想象成老老实实的一个水平线段那就错了,我们甚至可以用多姿多彩来形容它们。第二张图展示的就是这些多姿多彩的 ST 段。既然 ST 段这么不规则,那我们如何拿它和等电位线作比较?这样看来,我们界定 ST 段高度只能取 ST 段某一个点,而不是取一条线。拿约定俗称的这一点替代 ST 段高度和等电位线作比较,只有这样才比较统一,不至于形成各种各样的研判结果。
那么这一点该取在 ST 段的什么位置呢?一般是取 J 点后 0.08 S 的那个位置。当心率增快时,ST 段也会随之变短,这个时候取 J 点后 0.06 S 的那个点比较合适。J 点是在心电图上 QRS 波群与 ST 段交界处一个突发性的转折点(图 1),它标志着心室除极的结束。
三、异常的 ST 段改变
确定了等电位线和 ST 段测量点,我们就可以测定各个肢导联和胸导联 ST 段的改变幅度,下一步就可以对 ST 段的改变进行判定,但不是所有 ST 段改变都是异常的。
临床实践上对于 ST 段下移不超过 0.1mV(1 mm)是可以认为大致正常(更加严格的标准下移不超过 0.05 mV,但在临床实践上判别有一定困难)。对于 ST 段抬高稍稍有些复杂,简单一些理解对于 V1、V2、V3 导联抬高 0.25 mV 以内可以认为是正常的,而其它胸导联抬高不应超过 0.1 mV。
当然这是一个简便的记忆方法,实际上它还要考虑年龄、性别等因素。
相邻两导联或更多导联超过上述正常的 ST 段压低和抬高范围,都属于非生理的异常 ST 段改变。但这些异常的 ST 段改变就能和冠心病划上等号吗?当然不能。
No post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