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画家李道德(3)

最近因为家事回了一次成都,从开始到结束,都在亲情友情中颠簸。亲人长辈的离世,多年未见的朋友亲人的相会,仓促的日程,都让人心绪难平。而途中看到朋友转来的李道德的一组关于成都府河的作品,其中描绘的景色沁润着时光流逝的动感, 带起一阵安宁和感动的共鸣。让我在奔走中得到一会难得的平静。

府河,又称都江、内江、濯锦江、锦江等,上游来自长江支流岷江上的都江堰。是流经成都市区的主要河流。唐代时它从府城下经过,作护城河,故称府河。府河和南河环绕成都而过,在下游汇合于合江亭,被称为府南河。府河可以说是成都文化的摇篮。直到解放初期,其航运、供水、灌溉作用都非常显著。著名的望江公园、里面的薛涛井,就在府河旁。童年时候在锦江旁盘桓甚多。所以对这一组画很自然情有独钟。

李道德这一组画,和我看到的他的其它作品一样,“写”意很浓。他用了大量同向的长线条和大笔触来传递动感和旋律感,再用琐碎的点和短笔触以及对立的运动制造出流畅中的冲突和悸动。他这种手法中蕴含的审美效果和神经美学中关于审美加工流畅度和美感的关系很有一致之处。

Reber,Schwarz 和 Winkleman 在 2004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出,在视觉对象面前,感知者对感官信息加工的流畅性对审美体验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认为感知者如果对审美对象的加工越流畅,那么审美回应就更积极。也就是说视觉信息如果有较好的加工流畅性,那么产生的美感就更强。这里的流畅度一方面可能来自作品本身,也有观者自身意识和记忆的参与。这个理论意味着我们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愉悦感可以来自于不同形式的视觉信息和构成。一幅能让人产生审美愉悦的作品并非必须具备传统西画注重的严谨的造型、空间和色彩等关系。这个理论给其它形式的艺术比如中国传统绘画和现代艺术的审美评判和体验提供了依据。这也和近些年出现的计算神经美学中的一些观点一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一搜相关的信息。

李道德的这些画没有被传统的造型手法和色彩运用所束缚,强调注重的是作者自己对对象的运动变化和自己情绪的主观感受。在构图和视觉元素的处理上让观者可以更容易被画中的节奏和韵律带动。对我个人而言,自己的经历和记忆也成为这些视觉信息处理过程的重要一部分。所以它们给我带来的愉悦之感和情绪触动自然有很强的个人特色。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