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件小事看宋朝的士大夫怎样忠君爱国

宋太祖生前立下“勒石三戒”,其中第二条是“不杀士大夫”。“勒石三戒”只允许皇帝在登基的时候,去太庙中去看这个祖训,皇帝并不公开宣布。但大臣们心知肚明,这是个公开的秘密。现在有人争辩说只是杀得少,还是杀了几个的。另有人对这个“三戒”的存在有质疑,还有人认为这是宋朝尚文弱武的重要原因,为以后的灭亡埋下了种子。

真伪和是非得失都是长话题,不能在这里讨论了。然而不争的事实是,宋朝知识分子的人数空前壮大。由科举出身的士大夫精英们,怀着“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意识,在施政中反映了更多的民本思想和家国情怀,对于朝廷政治和人民生计都起到了很好作用。儒家思想的熏陶、科举制度的相对公平、以及君王对知识分子人格的尊重,形成士大夫浓厚的“共治”意识的,进而早就了宋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空前繁荣。

“共治”的例子很多。比如北宋是宋仁宗之所以“仁”,就是体现在他对包拯、范仲淹、欧阳修等一些优秀士大夫提出不同意见时的态度上的。这里我们说发生在南宋孝宗朝的一件小事,看看当时的士大夫如何忠君爱国。宋孝宗是南宋的第二位皇帝,一般认为他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在公元1163年领导的“隆兴北伐”希望收复中原,光复北宋故地,可惜未能成功。这里我们说的确实是一件小事,即孝宗提拔了一个不合格的人,我们看看几相关的几个大臣如何反应:

乾道七年(1171年),宋孝宗提拔了一个叫张说的人任“签书枢密院事”,这个职务在国家军政管理方面权力不小。然而这个任命却引起朝廷舆论哗然,因为这个张说是孝宗的父皇高宗的吴皇后的妹夫。张说是武将出身,水平有限,此前任阁门事兼枢密副承旨,乏善可陈。张说之所以能够得到孝宗的器重,除了他的外戚身份以外,还在于他主张抗金,对北伐积极赞同,言辞合孝宗的心意。然而他的水平与职位确实不称。

首先有所反应的是大臣、著名诗人范成大。他当时任中书舍人,负责起草制书。他暂时扣下皇帝的诏书不下达,又上疏孝宗,“理明辞正”,劝告他任人唯亲影响不好。就在此前一年,范成大受命出使金国,目的是索取赵宋皇室陵墓所在的河南巩、洛之地,同时重议两国交换国书的礼仪。因为后一件事是他见机行事,未被写入首先准备好的国书,于是金国朝廷震怒,范成大险些被杀。最后他不辱使命而归,在朝野上下赢得极高的声誉。他当时任中书舍人,可以说是坐上了进一步升迁的直通车。只要不乱说乱动,日后登宰相的位置是可以想见的。但是他看不惯的事情,冒险也要说。

第二个有所反应的是“同知枢密院事”刘珙(该职位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国务委员”)。张说提拔上去是担任他的副手。按照一般逻辑,皇亲国舅驾到,刘珙应该高兴得屁颠屁颠的才对。可是他一听这个水货要来跟自己共事,愤然辞职。他这种对看不惯的事情不合作早已不是第一回了。多年之前他任中书舍人时,秦桧还是宰相。秦桧想要为故去的父亲加谥号,便请一些官员开会商议。刘珙心想你老爹算神马东西,有什么资格要谥号。于是根本不去出席那个会。秦桧大怒,将他驱逐出朝廷,去管台州崇道观。直到秦桧死后他才被再度启用。

看到贤臣这样辞职,三十多岁的左司员外郎兼侍讲张栻一面请刘珙留步,一面与宰相沟通。张栻不仅是负责稽查的中级官员,他还是一位学者, 在理学和哲学方面颇有造诣。他对宰相虞允文说,你在朝中管理政务,也与皇上多有交流,怎么可以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呢。话到后来就很不客气:“宦官执政,自京黼始。近习执政,自相公始。”(意思是说“宦官专权,始于蔡京、王黼(这两人都是徽宗时的奸臣)之时,任用亲信执政,是从你(当宰相)开始的。”)

这种话对虞允文可能有点太过分了,他是一代良相。了解一点宋史的人都知道虞允文还是当年领导宋军获得“采石矶大捷“(进而为南宋续命一百多年)的大功臣。就在10年前的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国海陵王完颜亮率领百万大军攻宋。金国大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宋朝岌岌可危。虞允文此时被朝廷派往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犒师”。他到达时,金军正准备由采石矶渡长江。原来负责督军的宋军主帅弃军逃走,散漫在江边的宋军即将人鸟兽散。虞允文只为犒师,本无守土之责。他却挺身而出,亲自督师。他对将士说:若金军渡江,亡国了,你们又能逃往哪里?现在我军控制长江天险,何不能于死里求生。除了鼓励,他还采取了一些具体的防御措施。结果,军心振奋的宋军,以不足两万的兵力与十几万金军血战采石矶,大败金军。事后,因重病无法指挥的大将刘锜握着虞允文的手,钦佩地说:“朝廷养兵千日,竟使书生立功!”。

现在,虞允文受到张栻如此严厉、刺耳的批评,“惭愤不堪”,于是他给孝宗上奏:“文武诚不可偏,然今欲右武以均二柄,而所用乃得如此之人,非惟不足以服文吏之心,正恐反激武臣之怒。”(意思是“对文臣和武将不可偏向,然而现在陛下想通过重用武将来平衡文武,而用的又是这样一个人,结果是不仅引起文官不服,恐怕还会激起武将的恼怒。”)

之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宋史》中用了八个字:“孝宗感悟,命得中寝。”(“命得中寝”意即诏令收回。)

我刚才用了一下计算器,2023-1171=852 。我问自己,在中国后来的852年里,在宋朝以后,什么时候大臣/官员可以这样进言,什么时候老大的权力受到这样的制衡呢?我没有找到。


我的其它文章

No post found!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