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第十六篇 油盐柴米酱醋茶—我的衣食住行
这套房子已经住了十多年了,是我所有房子中住的最长的一套,好像还要继续在这里住下去,因为这个片区作为青羊区重点打造的区域,目前看来还是很不错的。除了区域的配套日臻完善外,它的商业和交通都很不错,大型超市中有盒马与鹏瑞利,青羊万达也在区域的边缘上,好几处综合体比如万和与新西城入住的商家特别是餐饮都很不错。交通目前地铁虽然只有4号线一条饯路,但地铁站就在我们小区旁十分方便。小区配套的公园大大小小有好几个,最大的大公园无论面积景观和绿化都很不错。我们住的这个楼盘一是低层最高的只有18层,并且其中有不少是跃层,所以小区的人口密度很低。二是小区楼盘楼栋下没有商业,十分安静适合居住。三是小区的绿化一直都比较好,进入小区就像进入一个小公园一样。这里有这么多的优点看来似乎还要住下去。
因为目前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形成一个很焦灼的局面了,总的社会经济形势也让人没有再另外购置一套房子住的打算,加之如果还要搬一次的话,房子买多大的,小了似乎不象是改善了,加之小房子目前还没有购房资格,但大房子我们又只有两个人好像也用不着。再等等看看吧,看看除成都外有没有更好的居住地方,比如泰国普吉岛,或者是其他气候比较好的地方。
回过头来看住家的这些地方,还是觉得挺有意思的。国人有传统的讲风水的说法,以我的习俗观念和专业背景我是不大相信和讲究风水一说的,但有一点我还是很信服和尊重的,就是大家经常讲的“天时地利人和”,而居家应该是“地利”很重要的一点吧。从小有成就方面来看,上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以后,分配到四川财经学院也就是后来的西南财经大学,就一直居住在学校中,当年的重点是做好教学科研,所以住在学校里面各方面条件都很好,学校的图书馆是我在教学科研上做出一定成绩的依靠,当年不像现在信息很流畅一部手机就可以找到你需要的东西,当年教学科研上要做一些成果出来真还离不开那个图书馆,除了藏书之外更重要的是阅览室中的学术期刊,很多科研信息都是从那里得到的。
住在高等学府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清静,远离城市安安静静的没有闹市的喧哗与干扰。80年代的那几年,我完成的文字相当多,除了一些学术论文外,个人写的专著有七八本,应该有100多万字。加上当年主编的好几套教材,应该有好大几百万字是需要我编綦的,其中有不少的文字是我撰写,住在学校良好的工作条件是我能完成这些工作的基础,当年不像现在在电脑甚至手机上就可编写文字,当年是一支笔一张纸一个一个字爬格子才能完成的。
上世纪90年代是一个我需要兼顾各方面的时间段,主要精力是下海去挣点钱实现多方面财务自由,但也不愿舍弃体制内的西南财经大学,两个儿子读中学了需要鼓励和支持他们上好的大学。这段时间我正好住在茶店子,那是一个能兼顾到多方面的好地方。首先是下海经商,我和我的朋友们的企业都办在西门金牛区这一片,金牛区的不少政府机关就在茶店子,当年主要要跑的一条线就是从茶店子到蜀都大厦,住在茶店子既有郊区的清静又有交通的便利。
再就是到西南财经大学履行教师的工作职责,茶店子到当时的西南财经大学所在地光华村都是西边这个方向,所以应该是很方便的。至于两个儿子当年选择读初中的十八中距离茶店子也很近。所以你要想兼顾到方方面面吧,就正好有这个地方正中下怀,所以说茶店子这个地方占到了“地利”也不为过,它确实为我方方面面的需要带来了方便。
进入新世纪我全身心的回到西南财经大学重置教鞭,所以搬到了学校街对面的楼盘中居住,到学校去进行各方面的工作,包括生活都是很方便的,即便是后来校区迁徙到了温江柳林,但学校设置的往返班车起始点都在西南财经大学光华校区,所以也特别方便。那段时间我集中在改造装修交大花园的一些房子出租,出租房的所在地离我的居住地也很近,交通的方便为我节省出不少都市人经常要耗费在往返路途中的时间。
更为重要的是也许是偶然但更多的是缘分,居然后来女儿读初中的那所“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外国语学校”就在住家不远,我先是在沿街溜达的时候发现了它,进一步的了解便觉得它很适合我女儿就读。其实很重要的是它的民办学校身份,使我找到了机会突破九年制义务教育让女儿顺利入学,这一点在当时尤为重要,如果没有学校能接纳女儿,所有的努力都得付诸一江春水。所有这些都应该说这一次居住的地方还是占到“地利”了的。
现在住家的地方前七、八年我都在三个民办高校担任院长工作,住家这个地方在三环路外不远,很方便的交通使我到这三个学校都很方便,至今还记得当年一早开着车子听着音乐奔赴学校的情景。有一个比较巧的事情要说一说,当年这些民办高校都很缺有经验的教授学者给予支持,我需要广泛的联络各个公办高等学校的老师,当年双方约谈的最佳地点居然是西南财经大学光华校区的校友之家,那是一个不仅交通方便更是会让人感到温馨适合知识分子沟通交流的好地方。
当然新冠这几年,应该说五城区中青羊区表现是最好的,我们虽然有过几次惊险,但掀起的波涛好像不大,感觉中住家所在地青羊区的干部还是很人性务实的。另外这几年作为青羊区重点打造的新区,它的基础设施和商业配套方方面面都很成熟了,所以待在家中的这几年也感到各方面都很方便,算是为自己二次退休之后的休闲生活找了个好地方吧。可能正是因为这样,我和夫人都没有另外在搬一个新家的打算和安排。
在住家这一块上说了不少的话,现在来说说“行”吧,行应该有多种方式,走路步行单车骑行开车自驾肯定都在其中,至于公共交通逻辑上好像它不属于自我的“行”的范畴,但回忆录嘛不必那么拘泥,所以也把乘车乘船乘飞机的趣事录于其中。首先说步行,那是儿时我最喜欢的一种活动,说它是活动是因为当年的那种步行,已经超越了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目的,而更多的是一种探索,一种儿时老弄不明白但又很想把它弄明白的想往。
当年的步行有这么几条主要路径,一条是每天中午从光华街家中到东御街人民商场去给父亲送午饭,虽说路径并不算太长,经过梨花街染房街两个路口也就到了,但对一个六、七岁的儿提这还是不算短的。再就是从陕西街小学校出发去探索当年金河旁街道的走向以及金河的流向,因为当年金河两边修有很多居家住宅,交通和行走的不便使得想要探索和了解的东西始终未能如愿。当然当年皇城坝的热闹对这种探索也是一种干扰,不少的时间是走着走着就走到皇城垻中去了。
但最令人向往并且一次次行走的路线是从光华街沿当年还有的城墙以及锦江走到四川大学去。使人痴迷的一是当年虽有城墙但并没有路,当然也许是有路但我不知晓,二是锦江距九眼桥和四川大学不远处安顺桥边的二江合流也就是今天的合江亭也一直在儿时心中是个地理上的谜。当年从城中光华街到四川大学去是我每周未必须要进行的,这也给我提供了充沛的时间来探索这些。沿着城墙和河流走就会使得路途更远去,但好奇心和一定想要弄明白的决心使我乐此不疲。
步行给人带来最大的乐趣是可以沿途看到很多社会市井现象,比如在城墙上以及两边可以看到很多农民在耕作蔬菜,在锦江边九眼桥头可以看到纤夫拉船及钓者钓鱼的壮观。当年离东御街人民商场不远的上东大街有一家叫三义园的牛肉煎饼店,品质特别好的牛肉煎饼4分钱一个,这个价格在当年吃食中还是比较奢侈的了,但购买它的人络绎不绝需要排队,商家的店面不大,制作烧饼的摊点临街放置,无论是排队购买的人还是像我这样喜欢看人做吃食的人都可以很方便的观看,观看不仅让你全面了解到了牛肉煎饼制作的全过程,更让你在观看和等待的时间中吃瘾大发,急欲想吃到刚出锅的热腾腾香喷喷的牛肉煎饼美味。
儿时的成都市沿街的茶铺很多,除了喝茶之外几乎每个茶铺都有一个讲评书的摊子,所以沿街步行走着走着就在一个茶铺门前驻足了, 当然是为了听说书人讲评书,《水浒传》、《封神榜》、《三侠五义》这些历史和小说都是儿时在茶铺中听到的,虽然只听到一些只零片段,但却激发出想要尽快一睹原书的兴趣。
(未完待续)
我的更多文章:
No post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