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万三千字,讲述了布满荆棘的一生,道尽了深刻入骨的孤独。
花了不到三个小时读完,却用了三天去感概,这就是《大雪将至》。 极简的文风,砍掉了所有不必要的周边,人,事, 却细腻描写了主人公的心理感受。 毕竟,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最关键的不是感受吗? 至于应不应该,为什么会这样,这些我们可控范围以外的,有什么必要去耗费心神和笔墨呢。
最有共鸣的是这段话:总之,他对时间的感知已经完全混乱了。过往好像朝着所有方向弯折。事情的经过在他的记忆中千回百转、相互交织混在一起,更确切地说,它们以独特的方式在他记忆中重新塑形,重新分配权重。他在俄罗斯度过的时间远远多于他和玛丽一起度过的时间,但是他感觉,在高加索山脉和伏罗希洛夫格勒的那些年,好像并不比他和她在一起的最后几天长。在对过去的回顾中,他多年修建缆车索道的时间好像只缩短成单独的一个工作季。可是他又感觉,他在牛棚栏杆上好像趴着过了半辈子,眼光落在地上,他小小的、白白的屁股撅起来对着夜晚的天空。
当我开始回忆过去,才发现记忆实在是个不可靠的东西,它把过去打乱成散落的点,有些似乎不重要的,记忆那么深刻,有些那么重要的,却记忆模糊,逻辑可疑,穿不成线。记忆本就不是客观的,它只是我们的主观感受。
他的一生,世俗看来,是布满荆棘的,是不幸的(这里不剧透具体情节了)。但他的想法是: “总的说来,他是能够满意的。他从自己的童年、战争、还有一场雪崩里活了下来。他从来都辛勤努力地工作,他的一生在岩石上凿钻过无数个洞,砍下了那么多棵树,估计那些树的木柴足够让一个小城市里所有的炉子烧一个冬天的火;他经常把自己的生命悬在天地之间的一根线上;在他人生的最后几年里做登山向导时,他接触了那么多人,尽管他对人依然并不了解。就他自己所知道的,他没有犯过大的错误,他也从来没有沉溺于世间的诱惑:酗酒、嫖娼或者暴饮暴食。他自己盖了一个房子,他曾经睡在无数的床上、牲口棚里和货车的装卸台上,有几个晚上甚至是在一个俄罗斯的木头箱子里。他曾经爱过,从中也了解到,爱可以通往哪里。他看到了几个男人在月球上漫步。他从来没有陷入不得不相信上帝的窘境,他也不害怕死亡。他想不起来,他是从哪儿来的,最终他也不知道,他将要去向何方。但是,这生来死去之间的时光,他的一生,他可以不含遗憾地去回看,用一个戛然而止的微笑,然后就只是巨大的惊讶。”
从这个角度看来,他是幸运的,因为他从来没有觉得不幸。
最打动人的是贯穿全文的孤独,平淡却极致。 因为孤独,一切都无所谓,生与死,以及别人的目光。面对命运的馈赠和夺去, 沉默着接受,没有一丝指责,没有半点抱怨 :从一出生开始你就一点接一点地在失去什么,一开始是一只脚趾,然后是一只胳膊;一开始是一颗牙,然后是整副牙齿;一开始是一点回忆,然后就是整个记忆,就是类似这样的,一直到某个时刻什么都没留下了。然后他们把你最后那部分剩余扔进一个洞里,填土埋起来,然后就完了。
这份孤独,却让我不禁开始恐惧变老,我会不会成为一个喋喋不休的孤老太太, 你会不会成为一个自言自语的怪老头儿。 毕竟,孤独,这东西,放过了谁?这让我想起,前不久读过的另一本书,段义孚的《我是谁》。 是文人对孤独的把玩,摩挲,和顾影自怜,虽然是用感恩的心描写着一顿晚餐,一次交流,一场会面……
PS. 写完后查了一下英文版,书名是《 A Whole Life》。 我觉得这个名字更准确。 六万三千字是中文版本的字数。
我的其它文章
No post found!